此前,吉林省政府在第十一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中国制造2025吉林论坛”。论坛既是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部署、共商制造业发展大计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吉林省制造业优势、探索振兴发展新路的实际行动。
论坛以“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为主题,汇聚了业内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开展了深入研讨会。
东北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于中赤、爱波瑞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洪艳、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绥新、美国通用集团(GE)首席科学家、全球研发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Dr.Joseph J.salvo,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以及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进行了现场交流。
在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靳强“对话吉林”环节中,集团公司董事长于中赤作为制造企业嘉宾上台与国内顶尖的各领域专家们进行问答互动。于董事长在交流过程中观点鲜明、极具内涵,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主持人:对于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
于中赤:德国是制造业强国,美国是基于服务和支撑的科技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不同点是多了一个质量板块,在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除能力以外还要满足产品品质的提升。
主持人:智能制造=()+()?
于中赤:智能制造=精益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精益管理是基础,满足了标准化、流程化的条件;自动化分两部分,一是简单的机械自动化,二是后续的以机器人为主的自动化;信息化是指在制造升级的过程中,前期以ERP为主的信息化和后期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应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介入MES系统即实现了数字化的介入,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主流,是大数据完整的标注。
主持人:智能制造是机器换人么?
于中赤:机器换人不是目的,智能制造也不是单纯以购买机器人代替人的方式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加大对机器人的使用和对智能方式的使用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客户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主持人: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的关系?
于中赤:精益管理是智能制造的基础,需要艰苦的过程才能实现,如没有这一基础智能制造也是空中楼阁。东北工业集团近两年来成功收购了两家国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精益是国际化管理的通用语言。
主持人:东北工业集团如何开展精益管理的?
于中赤:拿我们众多产品中的一个——离合器为例。我们的离合器产品在五年前市场价格是180元,现在的市场价格是80元。
如何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并来能够满足客户需要,我们的方法就是走出了一条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之路。通过精益我们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质,增加了产量,同时也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当前,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一是每天面临着降价的压力,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断加强人才培训,实现全员参与和全员培训。
在总书记视察企业之后我们成立了精益人才培训基地,今年计划为省里培训970人、市里560人,并为560家公司培养精益人才。我们还建设了一个自动化培训中心,在努力补上2.0这一课的同时,不断进入到智能制造环节,从自动化应用到信息化应用,再到数字化的介入逐步走向2025。
2025是我们国家大的目标,但是作为企业,我们更希望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目标扎实的走向大目标。
主持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三要素是什么?
于中赤:第一,信心、人才、环境。首先我认为信心比观念重要,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在困难的环境下一定要不失信心,一定要建立起发展自己企业、发展一方经济的信心,从而引领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触摸观念。
第二,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还应该包含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引领人才等。但如何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尊重人才是创造新的经济环境的重要条件。
第三,环境。吉林省始终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尤其是在总书记视察吉林之后,政府部门更加积极推动吉林各项经济的发展,并且不断地创造优质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要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创造环境,在大环境小环境齐备的情况下何愁吉林不发展,何愁企业不发展呢?
最后,于中赤提到我们要知止而后进,能意识到发展中的不足和落后就是我们的新起点新进步。求变要成为企业改革发展、吉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手抓精益管理,一手抓智能制造,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我们跟上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使制造业加快实现新的辉煌。
扫码关注